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志愿填报丨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的五大误区,耽误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导读 关于高职院校提前招生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认为? “高职”就是“职高”,没出息! 提前单招骗人,里面有猫腻吧? 高考考得再差,大学最后总是可以上的! 邻居、亲友都上了名牌大学

导读

关于高职院校提前招生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认为?

“高职”就是“职高”,没出息!

提前单招骗人,里面有猫腻吧?

高考考得再差,大学最后总是可以上的!

邻居、亲友都上了名牌大学,我也要上本科!

硬要我报名,我就应付一下报名,考不考再说!

……

其实,

这是对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的严重误解!

江苏2019年高职院校提前招生今日开始报名,我们就以江苏为例,详解家长们对提前招生的理解误区。

01

什么是高职提前招生?

高职是大专,职高是高中!

“高职”是高等院校,属于大学专科教育系列,和大学本科教育相对应的。“职高”是职业高中,属于中等教育系列,和普通高中相对应的。高职提前招生 本质上和“211”、“985”重点本科院校自主招生性质一样,目的是提前选拔和招揽一批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

高等教育有两个系列: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从本世纪初开始,全国绝大多数专科系列高等院校纷纷更名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简称“高职”。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如下表述:“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开始成为主渠道”。

因此,高职院校提前招生就是高考,是国家高考制度顶层设计和重大改革。以江苏来看,“高职院校提前招生考试、艺体类高考、夏季高考”是目前江苏高考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起分类考试,每年分春、夏两季,近两年来,已初步形成江苏招考改革的一大特色。

每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都要出台文件,对次年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部署。

02

江苏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模式分析

春季高考不能错过!

第一波,高职院校高职提前招生。每年春季,全省统一报名,并于3月中旬文化考试,因此又称为春季高考。这是今后高职招生主渠道,今年招生规模已达高考总计划的50%。

第二波,夏季高考(6月7、8、9)统一录取,在这一阶段,本省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大多要投放到外省。对于江苏的孩子来说,同样的院校和专业,夏季比春季的招生计划更小,分数更高,难度更大。如果等到6月再决定,到那时只能退而求其次,朝外省跑了,不符合大多数家长“打好南京保卫战”的现实需求。

而根据往常经验,江苏的公办高职是全国一流的,甚至在外省的录取分数线高于他们的本二线!

第三波,夏季高考后的注册入学。主要是那些办学水平较低的民办高职,或未完成招生任务的偏远院校、冷门专业。只要参加高考的,分数不论多寡,人人能上,“人人都能上大学”的美丽谎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些高职院校的专业配置、师资质量、生源质量、校风学风大多很成问题,将来很有可能转型为学历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结合的高职。

03

江苏高职院校提前招生

可报考1所院校志愿和6个专业志愿

随着2018高考扩招,江苏省的本科率会越来越高,大家都能上本科了,这也是一个美丽的误解!其实,国家对“本科高职比”始终会有一个大体恒定的安排:随着生源的增减,本科录取人数也会相应调整。

2006年教育部启动“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高职中的“985”),江苏有7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教育部又确定100所国家级骨干高职立项建设计划(高职中的“211”)。江苏有8所国家级骨干高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虽然现在国家已不再评审,但凡能参加春季高考的高职院校(江苏共有88所)都是省示范、省骨干,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王牌专业。

文章来源:《理科考试研究》 网址: http://www.lkksyj.cn/zonghexinwen/2020/0826/464.html

上一篇:这所“双非”高校是湖南最遗憾的大学!
下一篇:此人物理考试5分, 为给中国造大炮转理科, 今与钱

理科考试研究投稿 | 理科考试研究编辑部| 理科考试研究版面费 | 理科考试研究论文发表 | 理科考试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理科考试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