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构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架构的思考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安全教育培训作为保障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若在实践发展中,培训工作不到位,很容易产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持续革新中,各行企业必

安全教育培训作为保障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若在实践发展中,培训工作不到位,很容易产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持续革新中,各行企业必须要加大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关注,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设计培训内容,且要结合各部门员工需求提出“按需施教”的培训观念,这样不仅能全面落实持证上岗制度,而且还可以提升企业安全培训质量。下面对构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架构进行研究。

一、安全培训所存在的问题

1.企业本身的问题

当前,企业未意识安全教育对于自身是十分重要的,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将安全规范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对于有关安全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偶尔开展的培训也只是走走过场,草草结束,完全达不到应有的安全培训效果。

同时,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不重视安全活动的监督,也不具有风险的判断力,故意安全教育过于形式化,或仅开展表面工作,提升不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2.员工本身的问题

员工安全意识淡漠,日常工作操作中不按规范操作的情况比比皆是。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时,会心慌意乱,不知如何处理,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对同事的一些违规操作也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反将违规操作看成节约时间的方法,存在较强的侥幸的心理。

基本上参加安全员工是为了可以得到安全资格证书,其目的不正确,所以培训自然也达不到效果。

3.教育本身的问题

由实际的培训情况分析,不同企业在开展安全教育时存在着不同,因此结果也是具有差异性的。但很多企业在培训时采用的是传统方法,员工处在被动教育状态,这样的培训效果不理想。

二、安全培训的对策

1.正确规划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通常情况下,企业会设计年度安全教育培训方案,同时在实践研究中,会提出培训教育的中期与长期规划。原因在于这一选择可以引导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向着全面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前进。

整合以往企业发展提出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可知,规划内容包含:其一,研究当前培训现状;其二,评价现阶段企业培训教育的需求;其三,提出明确的培训目标;其四,设计培训工作落实的具体计划;其五,针对培训规划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此为后续落实奠定基础;其六,在实践落实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并根据以往累积的经验进行科学调节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工作人员要明确其中蕴含的基础要求有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及培训内容和方法、培训保障、费用支出等。

2.明确企业安全教育的培训对象

在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时,企业必须要从全员入手。了解当前国家提出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安监总局令第63号修正)可知,培训对象包含了以下几种:其一,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其二,安全生产管理员工;其三,特殊岗位工作人员;其四,其他从业人员[1]。此时,其他从业人员包含临时聘用员工、其他负责人及实习生、外委单位人员等,针对这部分员工提出有效的安全管理及培训对策,有助于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另外,在其他管理人员中,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车间主任等都要放在重点培训列表中,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提出分级、分类管理对策。

3.合理编写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教材

在编写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所需教材时,要严格按照针对性、标准性及系统性、科学性等原则进行工作。现阶段,很多大中型企业在构建安全培训教材编写机构的过程中,会从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选择适宜的编写人才,并要求他们身兼数职。通常情况下,编写机构不仅要提出具体方案设计教材内容,还要对教材进行审核和修订等工作。整合以往企业发展提出的教育教材可知,其中包含的内容必须要符合时间和逻辑思维,且涉及企业实际状况、专业技能及安全文化等知识,这样有助于员工在了解和熟知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所学内容。

(1)单位主要负责人等

原国家安监总局现已设置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员工及特种作业员工培训大纲,如《金属冶炼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AQ/T2060-2016)等,同时还编写及推荐了与之相关的教材。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要结合自身需求对教材进行填充。

文章来源:《理科考试研究》 网址: http://www.lkksyj.cn/qikandaodu/2021/0323/576.html

上一篇:戏剧表演台词基础课教学实践研究
下一篇:注册建造师考试远程阅卷系统应用分析

理科考试研究投稿 | 理科考试研究编辑部| 理科考试研究版面费 | 理科考试研究论文发表 | 理科考试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理科考试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